老年之漫漫長路,就像死亡一樣地是長路漫漫,卻也是孤單一個人,當然,沒有一個人會想要變老、變醜,更不會有人希望自己是痛苦寂寞地死去,然而,這條「康莊大道」之路,卻是大部分每個人都必須要走的一段路,而且,她很寂寞,也很無情。
既然早晚都是要面對的,我們人類其實可以坦然地來面對,例如,看向他的一些優點,像是,老化了之後許許多多的欲望會趨於平淡,像是胃腸等消化器官會逐漸地變差變不好,所以呢,對於美食誘惑力的食慾則直線下降,視力以及聽力呢,會漸漸有雜訊、矇矓而且模糊,這樣一來,似乎也可以減少了過度的視聽娛樂、休閒,性器官和生殖等器官也會逐漸地衰敗、頹竭,不必要且耗費精力、體力的性慾更是會消失殆盡到無影無蹤,種種以上所述的過度慾望和各種能力的下降,似乎也讓我們人類,少了可以胡亂「作怪」的空間,難得人生糊塗可以樂得輕鬆,倒也不必要如此強求和固執,反而,年輕的時候欲望滿載,見獵心喜什麼都想要嚐鮮,記得一位警察大學的教官說過,人生早期的時候都是不停地轉動的「加」法,加加加,舉凡學歷、經歷、身高、體重、金錢、異性、車子、房子和各種所有物質財產等,都是一連串不停的增加再增加,然而,在逐漸邁向晚期之後的人生,卻是在逐漸在「減少」,為了身體好,逐漸地減少各種活動慾望、物質享受,減少了許多的縱慾享樂,也減少了許多年輕氣盛的喜好與喜愛,更是減少了許許多多的憂愁和不安,但好像也漸漸地減少了站在人生舞台,那輝煌展現自我的黃金時光。
當然,不是這樣子的,當我們是個嬰孩之際,這是個令人振奮的啟端,也是個有待我們揮霍的鑽石舞台,而老年時期雖接在人生時光之末段,她理所當然的也是個展現舞台,是一個我們可以擁有光彩謝幕橋段的舞台,亦是一個我們可以下台一鞠躬下的漂漂亮亮的舞台,理所當然也想當然爾,他也可以是精精彩彩、輝輝煌煌,他也可以是轟轟烈烈、閃耀奪目的,更可以對於社會有所助益與貢獻,對於自己的獨處時光,也是一個可以回歸自我表述的時刻了,可以的,可以真正地做我自己的「黃金時期」,我們可以扮演任性、自私的角色,此時的老人們大可以從挑大梁的舞台角色褪位了下來,從容自在地扮演著,那個自己一直盼望著、希冀著扮演的小小角色,也許那個偏僻而遠方躲在角落的小小小丑角,才是那位我們真正的「自己」。
正如本書封面所言:「我們的高齡化社會,正在描繪一幅耳目一新的人生地圖」,以臺灣而例,隨著人口紅例的減少,年輕人越來越少,老年人的人口則越來越多,新生兒出生人數也大幅度地下滑,現在的年輕家庭因恐懼經濟負擔而不敢生小孩子,結果導致一種惡性循環,年輕人負擔越來越大,但消費的人口則越來越少,經濟發展不僅停滯,甚至倒退,臺灣現在面臨到稅收比不上支出,則開始從退休金、稅收等等開刀下手,希望拿回更多的收入,但面臨到的消費稅入不足,則是個隱憂,哦不,是個「明顯」的明憂,隨著老齡人口比例逐年逐漸地大幅上升,全民健康保險漏洞將會越來越大,國家要補的金錢缺口,也會呈現無可預期的巨大,三大基金,公務人員退撫基金、軍人撫恤基金及勞工人員退休保險基金,因著退休人員也會巨幅地增加,這些三大退撫基金也將會有超乎預期的支出,國家是否會破產,也許不會,會勉持住,但無可厚非的,我們身為公務人員亦應有相關的危機意識,銓敘部已經著手修法(民國101年6月5日),將來公務人員退休金僅能領至在職薪資的八成,三、五年後,難保不會再修改上限,改至七、六成,甚至五成,甚或十幾、二十年後沒有所謂的月退金了,只有一筆退的退休金,而且金額只會越來越往下修,越來越少、條件越來越惡劣,對國家而言雖然這是必要之善,但對於擔任公職人員的我們,則是必要之惡。
然而,這是臺灣所將面臨的世界末日,老年人口大量的增加,青壯年人口則大量的下降,新生兒更是折半再折半的持續往下,臺灣以後因應青壯年消費的產業將會逐漸沒落(如教育業、幼保業、托護業、尿布奶瓶等等),許多夕陽工業、產業也會逐漸淘汰、關廠,失業率以及失業人口亦會劇烈地上升,就我們父母那代來看,願意負擔所生的小孩子約介於2位至3位,然而,到了我們年輕這代來看(民國七十年次以後),大家所願意生的小朋友負擔,居然演變成0位至1位,這真是對於臺灣而言是個極度危險的徵兆,政府難道沒有正視到嗎,有的,但他們政策從現在角度而言,是極端失敗的,而且,在台灣經濟發展的戰後嬰兒期,享受過最好輝煌時光那時期的人們(30、40年次以後),是人口數量最多也最龐大的,也就是,在過了若干年後他們也即將邁入老年人口的標準(65歲以上),他們所領取的退休金,本該是由6、70年次的青壯年人口來負擔,卻因為房價、物價等等通貨膨脹、所得分配不均、財團利益把持政治等因素,導致年輕一代的臺灣人,不敢過度消費,也產生了薪資停滯十多年甚至倒退走的可悲現象,種種可得看見的極端惡性循環,亦在在地證明了房地產根本不是經濟的領頭羊,而是讓百業蕭條的禍首元凶。中華民國,在未來時代即將面臨的,恐怕不只是日本泱泱大國所會面對的「失落的十年」,被國際社會所排擠、排斥的臺灣,會面對的嚴苛處境,將會是失落的二、三十年,我們已經被韓國(南韓)所遠遠超越,舉凡各項電子、科技產業,均被有堅毅民族性子的韓國人們所打趴,連他們的車尾燈都看不見了,韓國國內已經好久好久不再討論臺灣對她們的威脅競爭力了,這個國家甚至已經放話,要在西元2050年,全國的GDP要一舉超越日本,而老人化人類居住的臺灣呢,可能在某些城市(中南部)都陸陸續續會變成鬼城(雲林、嘉義、花蓮、臺東、屏東),都將會是老人群居住的無聲、無氣息之地,大家現在越來越不敢生小孩子,人口移民政策朝令夕改,完全毫無長遠之規畫可資依循,中華民國即將面對到的,除了國際社會限實的無情打壓以外,還會有內部因為政治、商業惡鬥而產生的「內憂」,在內憂外患的雙雙夾擊之下,未來臺灣顛坡之路是長路漫漫啊,在我們這代,一定、鐵定會看到中華民國的衰敗沒落,會看到泰國、印尼、越南和馬來西亞等等我們原本不看在眼裡的東南亞國家,他們會有像以前臺灣經濟起飛的大幅興盛和崛起,反觀我國,則可能會走向菲律賓的衰敗、頹喪之路,內部政治動盪、經濟蕭條、政治腐敗且人民生活水準低落和治安欠佳,越來越多的臺灣子弟兵們,將要到韓國、中國或是香港等國家,充當我們這代想都沒想過的「台勞」,未來的中華民國,會是令人失望、甚至絕望的超級M型化中華民國了。
我們該怎麼做,又如何去做呢,似乎現階段已經沒有一個可行的解決方法了,臺灣內部產業得以轉型的黃金十年已經過去(西元2000年至2010年),而我們就是在這十年間,被原本在亞洲金融風暴重創幾乎倒地,經濟衰敗嚴重到要向IMF(國際貨幣基金)借錢來紓困,甚至狀況慘烈到已經被我們說要滅國的南韓,在這十年被她一舉給超越了,因為她們愛國的民族性,舉國民眾不論有錢沒錢,都把家裡的金飾銀飾拿來捐獻給國家解危,團結一致、同船共渡的合作之心讓她們撐了下來,時到今日,她們到現在仍然會以那段期間,開口向國際貨幣基金借錢紓困這個行為引以為恥,果真是一個知恥近乎勇擁有強韌民族性的國家阿,反觀我國,在SARS可說是國家危難期間,「可貴的」民族性在此之際展露無疑,臺北市區民眾有錢的趕著移民、有能力的不出力也落跑躲了起來,在那段期間經過統計居然是臺灣移民潮最瘋狂的時刻,由此可見一般,臺灣人貪生怕死、好勇好鬥、貪取小利且一盤散沙不團結的民族性,在60幾年前日本殖民統治我們國家的時候,她們都說的對極了,時至今日我們依然還是學不會,時往未來以觀,我們中華民國則即將要自食惡果、自尋困獸之路了。
這是中華民國的老年之路,走向衰敗的旅程,雖然令人難過與不捨,但卻是個現實到不能再自己的事實了,德國詩人里爾克曾經說過,「生」與「死」都是我們獲得的大禮,但多數人都只是打她們旁邊走過,不去打開這禮物。我想臺灣的衰敗與落沒,也可以說是一種「死」,而從前經濟發展的「興盛」,也可以說是一曲「生之歌」,這條國家人生的賽跑是固定的,只有單一條路徑,而這條路只能跑一趟,國家生命的每一階段都分配著恰如其分的特質。
十年磨一劍,等待崛起和興盛的良時吉辰來到,這是韓國她們的寫照,她們做到了,用了十年的歲月與時光,漸進式地來逐漸地超越我國,令人措手不及阿,「漸」字一字實在了得,她讓人無法感受到,她使人過得沒有知覺,然而就在我們以為不知不覺的時候,發現到她的蹤影了,等到她被人發現之際,卻已經是站在曠野中的高岡上,噘著嘴低著頭在俯瞰我們了,我們是真的被韓國給擊敗了,她很厲害。本書老年之書,的確是一趟思我生命之旅,我認真地以為,一個國家的衰頹史,也是可以擁有一個問自己「我在哪裡」的深層性思考,我在哪裡、在何處,又該往何方去,就如同一個國家,她的定位與定性又是如何,我在國家裡的角色亦為何,扮演的又是如何,又該如何地去稱職扮演,一在一在的一「再」,都讓我深陷深處思考的無限迴圈當中,同樣地,思考至此,身為公僕亦稱為公職人員的我們,既然身為公務人員,理當對於「公共事務」有所付出以及貢獻,若以此方向做為我們的公職生涯之上位指南,我們又應當如何去做呢,或者說,又該怎麼去做呢,這是個問題。
老年阿老年,大夥兒也許都不想去親近或接近你,然而大家心裡明明就深切地明白,總有一天一定會遇見你,因為這是多麼自然、純粹的事情阿,這也讓人實在無法拒絕,而且,有生起就有死亡,即使到了傳說中的不老或是不死之鄉,人生漫漫地經過數十載,我們也會想畫下一個句點的,因為也想休息了,人生不盡然全是「衝衝衝」或是「加加加」,她應該如同一篇文章相同,一首曲子一樣,有逗點也有句點,有前奏也會有尾曲,既然有中間的停頓就會有結束,曲終就會人散,因為有了結束才會有開始,而這是萬物亙古不變的道理,也是讓生命生生不息、綿延不絕的自然之道。焦慮和良知是一對馬力十足的發電機,我們對於老年即將來到時的焦慮,促使我們提早做出了許多的準備,保養我們的身體,也許不用練到,每天搬一頭小牛上山,但維持身體的康健與身型是必需的,此外,提高我們的智慧更是重要,依傍老年之時,除了肉體的物質糧食外,心靈的糧食則需倚靠智慧來汲取,前者滿足我們生存的需要,後者則是我們生命的必需。
邁向老人之路,要使人們願意且自然地去接受它,實屬不易,因著每個人生命、身體的開始褪色、退化,有些人身器官也開始老化不中用了,對於內心自信的打擊和摧殘,實非我們得以想像與可以接受,再者,他們年輕人對於投向老者的異樣眼光,雖然我們沒有經歷過,但似乎也可以漸漸地感受出來,從一個簡單的經驗以觀,假使如果我們身體受了點傷,導致行動不便,那麼某種程度而言,心裡的自卑感就會隱隱作祟,抑或別人並不會因此而瞧我們沒有的,但自就心理深處而言,居然會因此而感到些為的自卑,如此讓我思付著,覺得變老似乎也是如此,我們的皮膚將會變得更皺了,頭髮也會變得更加斑駁,身上體味散發出奇妙的老化異味兒,眼睛變得混濁不清就好向魚的眼睛,牙齒若干顆,業已呈現搖搖欲墜貌,口氣揮發出有股老腐之氣,聲音變得緩慢且無力了,樣樣都顯示,這個人類不中用了,他老了,他似乎顯得沒有謀生的能力(無論他的帳戶是否還有多少存款),他只能靠一兩 件還稱頭的西裝打點自己,好讓自己還看起來像個人樣,他思考著這樣的人生還要繼續下去嗎,這樣的人生意義何在,早上緩慢地起床,喝個水、刷牙盥洗、著衣,接著吃著早餐然後看電視?直到中午時刻再來進食,晚上則是今日的最後一次進食,約莫1、2個小時後即就寢,隔天就這樣機械地重複著,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中間唯一期待著,僅僅在乎小孩子願不願意撥個冗來看看他(們),還能抱孫子抱個幾年呢,還能再過幾個農曆年呢,還能來吃到幾次的團圓飯、端午粽子、中秋月餅呢,人生在世數十載,思付著,原來當我們生的那一刻,就注定了這一世的漂泊與離散,邁向終點的,早已不是「生」與「死」的探究,而是轉頭看看的,「那一瞬間」。
思我老年之路,也是思考我們人生意義的一條路,到了老化的年紀,漸漸體會到了身體的物理困境,其實,「人定勝天」大可以改寫了,理應當是「人難勝天」,身為地球上萬物之一的人類,全部的我們,我們的全部,都在在難逃大自然的法眼,我們從哪兒來,又該往何方去,我豪語灑酒問向宇宙浩瀚天際,寰宇之間無人回訊,原來是個「祂」,不知情也不知道,而我們將往哪兒走去,我們的個人意識究竟兒會到哪裡去,似乎也是個無語問蒼天哪,但沒有關係,我(們) 終將歸去,歸返那滋養我們的萬物天神那去,回去那個自然大地之母蓋亞的懷抱去,亦或回到那兒,生命的歸宿與,那個盡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