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8日 星期六

開起身了-必要的革命



       為什麼我們要革命,為了地球及後代子孫的永續發展,所以我們必須要。本書的革命雖然不流血、沒有武力衝突,但困難度卻有過之而無不及,我們必須要終結過去並且展開嶄新的開始,等待我們選擇的未來,是可以避免陷入如此困境的,否則進入工業泡沫化後的生活,在沒有新思維和新選擇的情況下,將會走向毀滅一途。

       現在就開始,從我們自身和服務的機關或單位進行永續發展的課題,永遠不要懷疑一小群人的力量,本書提到美國建築業成立的LEED綠色建築革命,和我們以為財大氣粗的可口可樂公司,居然願意和非政府組織的世界自然基金會聯手搶救水資源,此樣表率,殊值我們看齊與效法。而任何性質的起步永遠不嫌晚,在風險和機會的權衡下,我們可以朝向追求永續發展的經營原則,並且重新定位自身的角色,且在熱忱的推波助瀾下吸引眾人的參與,得以藉此建立變革的準則。

       看見系統的表象,也讓我們看到地球生態環境的共同負擔悲劇,但也讓我們看見機會,這樣的生物環境系統塑造了「地球號太空船」,將我們的地球比擬為一艘太空船,換言之,地球上的每個生物都是同舟共濟、環環相扣的,這樣使我們看見我們的選擇,那就是我們別無選擇,只有採取企業、非政府組織和政府組織的三方跨界合作模式,將是我們的唯一選擇,合作的必要性讓整個系統共聚一堂,然而將三方角色納入參與的環節裡並不容易,必須要看見其他人眼中的現實,也就是美國國父富蘭克林所言:「當你要說服一個人的時候,應當要訴諸利益而非道德」,易言之,如果要建立共同的願景,那麼就必須先設立相同的實益基礎,才會有同樣的目標前景可言。

       我們不怕解決生態或環境的問題,在以大自然為師的基礎下,得以擁有創造性張力激發的能量,領導者或帶頭者無庸也不必無所不知、無所不包,只要先從唾手可得的果實挑起,便能一步一腳印地開發策略性的新機會,而這就是行動組織共同願景的力量,如果可以,我們要為了未來重新設計組織,方能開創新局,邁向公司、多元企業和領導的未來,而我們人類的未來,則建立在與地球其他物種之間的關係上,本書最後提到,如果我們是希望可以與這個美麗星球上其他的物種居民建立一種永續的和諧共生關係,那麼所採許的經營模式或是方法,當然也會是我們個人與組織共創永續社會的-必要革命了。

2012年4月22日 星期日

QA_02


  • To Joe大:
    Joe大您好,首先感謝您的研析分想,另外小弟是否可以跟您請教幾
    個問題:第一個是,在看了您有關預測台灣總體經濟未來的文章後,讓我感
    到有些疑問的是,在此情況下,將來10-15年的期間對於中小企業的衝擊是
    否會很大,尤其在油電俱升的情況,是否會更為險峻,因為親友本身有從事
    傳統行業(印刷小公司,5人),想跟她稍微提醒周知;另外有關外匯的部
    分,在今年第3季或第4季,美金兌台幣有機會升值破30嗎,最後關於近期
    的南非幣,波動蠻劇烈的,是否適合短期進出來操作,以上是小弟幾個不才
    的問題,望Joe大不吝解答,感激不盡。

  • Andy Wang 於 April 21, 2012 09:23 AM 回應
  • 你google日本傳統產業,就知道未來台灣傳統產業的下場
    USD/TWD今年暫時可能都維持在29.5~30這段區間,除非油價能走貶,在這個前提下,外匯操作只能先維持觀望
  • 版主 於 April 21, 2012 03:42 PM 回覆


何謂~傳統產業(一般人易誤導)~(出自奇摩知識家)

急速衰退的我國傳統產業

2012年4月21日 星期六

QA_01


Andy Wang2012/04/21 09:06 回應 
老農夫您好:小弟不才想請教您一些問題,首先,中鋼還有長期投資的空間和價值嗎?從股利發放政策現階段來看,中鋼似乎不是個以股東為主的老實公司,本身產業也是高資本投入的吃力行業,也許無法回到像過往台灣經濟起飛時期的中高利時代了,這樣的中鋼,以十年以上的長期投資來看,還有持有的價值嗎?另外我也想詢問統一的長期投資價值,也是從統一歷年來股利發放情形以觀,發現統一集團真是太摳門了,似乎也不是個為股東著想的企業,更何況先前發生過隱瞞黑心食品事件的不誠實行為,讓人深深感覺統一集團似乎也不是個可以長期投資的好標的,以上兩個問題望老農夫您不吝解答,感謝。

老農夫2012/04/21 09:23 回應 
懺悔錄09再讀一次,再把聖經短句讀個幾回,然後按月買按季買慢、穩、忍投資2年,然後不賣10年,成功的時間複利自動跑出來,或者2002、1216無法讓妳有這樣的信心、耐心、決心,那麼加入1102、1402也許是不錯的建議

懺悔錄09連結

2012年4月20日 星期五

我在哪裡?-一本就通宇宙史


       活著似乎就是存於一種不確定性,即使有科學這項利器來幫助我們理解世界的實相,然而當我們愈加想要破解宇宙萬物生成的密碼,可能才會發現,原來我們就是他們,而他們就是我們。
      一本就通宇宙史雖屬一本科普書,但就在最後一章「最後歸宿」,刻畫出科學的究盡也許可能是一種虛相,表述以科學理解萬物的物質世界中,其實我們仍生活在一種混沌狀態,也許很多質物依然屬於「測不準」的範疇內,尤有甚者,也許這一切的外在實(虛?)相,是本於我們意識所成,而有意識這樣的意念存在,才塑造了宇宙各物的「相」,或許,萬物的生成有其意義但卻沒有「意識」,但回過頭來說,不就是人們的意識造成了物質的意義,否則,沒有人類存在的宇宙,各式萬物依其「該運行」之軌道運行,又何來意義之表現呢。
      時間與三度空間,構成我們所知的「四維世界」(可不是四維八德),XYZ座標加上時間軸,似乎形成一種獨一無二的存在,但愛因斯坦在臨終前表示,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差別,不過就是種頑強執著的假象,或許就是說,時間沒有所謂流逝與否的差別,光陰如箭或歲月如梭,其實是種表觀的存在假象,一瞬間可以代表著「永恆」,也可以是「全世界」,然而若掉入哲學性的思考的話,似乎讓我們身處的物質外在世界顯得毫無實益可言,但也許其實我們可以掌握的本來就不多,或者又說可以唯一確定的「確定性」真面目就是死亡而已。
     「我心悸動影寂寥」,活著就是一口氣,感受我們自身的呼吸瞬間,也許宇宙充滿意義而毫無目的,然而那並不重要,因為,活著本身就具有意義,而也是目的,自然界順其自然地運行,而我們就只要繼續活著、生存著便以足夠,不需也無庸以過度的理智來看待一切,在混沌理論的蝴蝶翩翩飛舞之下,沒有什麼事情是絕對的,也沒有什麼事情不出「黑天鵝」之射程範圍,世間萬物有始有終,然而何謂「始」何又謂「終」呢?宇宙畢竟不是一個故事,也不是一個機器,他就是存乎在那裡,抑或,存乎在我們的「心」中?

2012年4月16日 星期一

Diary_01


     最近某件事情環繞在我心頭,揮之不去,其實嚴格說起來並不是我本身的事情,未來甚至是否與我相干係也未知,但總是自從事情開始後,我就站在比較反對立場的角色,內心某種第六感好像就是會預知,當然,看了黑天鵝效應後我應該要保持謙遜才是,不過就是看了黑天鵝才更加強烈加強我的看法,有些事情發生似乎不具可預測性,但在其發生之後人們傾向以敘事謬誤來陳述,也未嘗不可。 
  回歸我的惱事而言,其實就是朋友的親人結交了一位小開,然而有趣的是,這位小老闆所服務的公司(當然是自家開的),屬於傳統產業印刷小公司(規模五人),但是,重點來了,可以嫁入所謂的好野人或是豪門,當然是每個女生夢寐以求的結婚對象,不過,就某種管道得知,這位男士家裡經營的公司借貸情形,向國營銀行借貸高達一千多萬,雖然這個小公司資本額有兩千萬,但是資本額是虛的,負債比和金額才是真的,而抵押物則是自身居家所住的北市北部地區的房子,公司老闆則是"老闆娘",小開她媽,因為父親已經往生,從這些資訊種種來看,好像是個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豪門」 ?? 
     在給一些其他資訊,小老闆呢,在我朋友的親人出國還闊氣的給她三萬元供賭博之用(澳門),具稱還喜歡穿CK和買agnes b包包,過年甚至還送給他的老闆(其實是媽媽)一只LV包包,雖然至今是還沒送過什麼上萬元以上的東西給我朋友親人,但從這些客觀情形以觀,似乎好像也真的蠻有錢的樣子。 
     再來,事情更有趣的是,我朋友的小姑姑呢,正巧不巧的以前也嫁給過這種類似的公司老闆,遽聞就是看上當時這位老闆有車、有房又開公司,然而就在結婚沒多久,公司惡性倒閉後,留下一堆負債爛攤子給他的保人老婆就跑往大陸去了,當然兩人早已離婚,但可憐的小姑姑卻養三個小孩子還得背負鉅額債務,令人不勝唏噓啊。 
     接著,我朋友的親人當然也不是傻子,雖然看上人家有錢又開富豪轎車,但總是被這些歷歷在目的故事和該小開公司的負債金額有所眷顧,加上去(100)年底曾經聽聞小開家裡公司想收起來,聽的心裡也很害怕,就在約一個多月前以他的工作不算穩定來提出分手,結果....... 
  我想這位看官閱讀到這裡,一定會很想知道到底有沒有分手成功吧,若沒有,又是什麼樣的原因繼續交往呢,其實到這邊我會思考一下,如果我是一個想跟她繼續交往的小老闆,縱使家裡公司負債比如此之高好了,那麼我會用什麼理由來「挽留」住她呢?不曉得跟各為想的一不一樣,小開給她的理由是,請她不用擔心,公司營運狀況比他想像的好,不需要關閉了,家裡還債也有連本金一起還,再來,如果公司真的關了,以他們家的情形也夠吃個五年有餘,最後則是,不要擔心我們家沒有錢,因為我的老闆(媽媽)那兒有「數不清」的錢呀,甭擔心甭擔心。 
  很有趣吧,感覺這樣的故事很熟悉,對吧,那位朋友的親人她接受這樣的說法了,選擇她小開男友這樣的解釋和安慰,從現今的發展來看,也似乎有長期交往而當作結婚對象的意思在繼續,而我朋友和朋友的家人再怎麼勸她,她就是不願聽他們的意見,看來想嫁給有錢人的執念真的很強烈啊,哈哈,當然這位女性當事人本身也有很不錯的工作,如果屆時真的萬一有什麼不幸的話,我想,幫忙還債和維持生活基本水平開銷應該也是沒有問題的。 
  最後則稍微著墨一下我自己的預測吧,關於小印刷公司的前景的看法,我持保留態度,可能關也可能不會關閉,而這其實這就牽扯到我對台灣未來中小企業和十年景氣的看法,但這裡暫且不提,基本上我大膽預測,這位我朋友的親人,如果真的選擇嫁給這位金玉其外的小開好了,等到嫁過去應該會發現很多東西和自己想像的不同(廢話哪個人不是這樣),而我所指的不同,當然就是和這位小老闆所說的情形大大地不同,是否真有敗絮也很難一言而論,但可以稍微觀測出來的是,會跟她想當貴婦的期待有所落差,而這樣的落差應該不會太小,而公司會不會關閉呢?雖然前面我說可能會或可能不會,但我心裡的感覺是,會,快的話在今年,慢的話則在3-5年之內。最後為什麼我會說這件事情很惱我呢,那當然是因為我朋友囉,而我跟他有什麼關係呢,嘿嘿,讓我稍微裝神祕一下吧!


2012年4月12日 星期四

盧安達飯店(Hotel Rwanda)- 仇恨與大愛



        是什麼樣的仇恨,可以讓一個同國家的兩個種族之間,彼此燒殺殘屠,而產生令全世界都震撼的悲劇,而這是一個真實故事。故事發生於1994年,盧安達國內的胡圖族人(Hutu),為了消滅圖西族人(Tutsi),展開了為期百日的種族大屠殺(Genocide),不論男女老幼一律趕盡殺絕,然而,雖然此事件震驚了全世界,在當時卻沒有任何國家伸出援手,而其最後就是慘絕人寰的結果。

       片尾指出,這次種族屠殺事件竟然有將近100萬的人口被殺害,100萬啊!何其壯觀又「完整」的數字,曾經耳聞,當數十個人死亡的時候,他代表了數十個家庭的悲痛,但若是幾千或幾萬人的傷亡,他代表的卻是個「數字」了,我國的九二一大地震,猶稀記得帶走了數千同胞的生命,在那樣的死亡人數下。可說是我國的天災史上永難磨滅的一頁,而盧安達此次的內國種族大屠殺事件,更是國際人禍史中,令人難以承受和極盡悲痛的過去。

        片中,保羅對其親人的感情展現,也數度讓我鼻酸眼紅,那種對自己親人的愛,就讓我想到約一個月前的學校講演,這位具醫學背景的演講者提到,人生中感情的痛,莫過於對於自己愛人以及孩子的情感展現,尤其是「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情形,更是會讓父母在臨終前,都還會想到有個比他還早逝去的子嗣,父母對於孩子最難以割捨的親愛程度,由此可見一般。此情之外,片中白人記者心理折衝的表現,以及在離開前跟其上司表示,「我真是感到丟臉」,一語道盡他內心之煎熬,亦深切地也能同理地感受出,雖然這位戰地記者是懷著熱忱的心來到這邊,但仍然敵擋不住眼前的生存現實,而最後必須充滿著無力感地選擇離去。

        恐懼,在本片中四處蔓延著,有保羅一家人擔心著被殺害,圖西族人懼怕著遇到胡圖民兵,而飯店中的男女老幼們,則害怕他們遭到世人所遺忘,此情同景,讓我們很難不去聯想到,二戰時德國迫害猶太人的恐怖高壓,然而,後者迫害與被迫害的雙方尚屬不同國族或民族,前者卻可謂為「本是同根生」,而「相煎何太急啊」!亦然,身處臺灣的我們,對於過往的閩粵械鬥或是省籍情結,甚至現今存在的南北意識形態相異,是否也會感到一絲絲的可笑或是難過呢?環顧鄰近強盛的日、韓兩國,對於自身國家種族的強烈認同感及內部凝聚力,是否才是值得我們去學習、效法的,而非生於斯、長於斯,卻對所屬國家未有顯著貢獻與付出,成天內耗與惡鬥,將國家可以拿來更上或向外發展的能量與力道,都在這種無意義的浩劫洪流中,消失且殆盡了。

        圖西族與胡圖族的外貌特徵,有時候外人也難以區別,片中提到了記者詢問一對在吧檯的女孩,知道一位為圖西族而另一位為胡圖族時,面露驚訝地表示,「對我來說她們就好像是雙胞胎!」。而我也上網搜尋了一下有關兩者之間的明顯差異,但就如同電影所提,其實這就是當初比利時殖民統治者,為了其統御管理之便,刻意所製造出來的身分區別,實然就在兩邊互有通婚聯姻之下,胡圖、圖西兩族早就傻傻分不清楚了,甚而是殖民者刻意形塑的族裔對立,種族的區分其實是某種「社會地位」的分野(圖西代表較高貴,胡圖則較低下),而非最原始的種族之源起區隔,也因為如此,對於此次近乎欲滅意絕的種族大屠殺,更是讓人感覺不勝唏噓。

        其他國家能做什麼,又或者說,「聯合國」能做什麼,事實上,聯合國能做得而實際做得也很多,但就在屠殺開始之際,進去盧安達的UN維和部隊首先認定這屬於國家內戰,說出了「我們是來維護和平,而非製造和平」一語,表面上張揚著「不干預原則」的大纛,但隱含在內的卻是歐美各國的白人思想,充分地表示了渠等西方強權對於其國家利益以外區域的漠視,而唯有片中所提,對於各國執政權力有所撼動的選舉產生影響,方能影響「聯合國」的立場。固然,影片中國際部隊最後終於願意插手救援,然而災難已然造成,對於這場滅絕人寰的大屠殺裡逝去的百萬生命,隨後而來收拾戰場的我們,只能悄悄地為她們闔上那充滿血淚和恐懼的雙眼。

        人性的考驗在片中也無所不在,保羅近乎無私的大愛,和影片裡那位趁亂享樂住總統套房的員工,以及貪婪無厭的將軍,在在都形成了許多層次的對比,也更加形塑了保羅經理那種為飯店裡需要庇護的大眾,而展現出來的不凡氣度與高度,一個人有了職位以及各式的資源,卻能八面玲瓏甚至委曲求全地去完成幫助大眾的事,這是需要多麼樣寬闊的胸襟和慈愛的心腸,而或許我永遠都無法知道,但能體會和學習的是,老師一再地言者諄諄所教導我們的,當我們有能耐和力量可以去幫助成就他人的時候,我們應該適時地給予和付出,究其然,君子有成人之美,若能助予他人一臂之力,不也表示自己也很有能力嗎?

        最後,於此對於盧安達事件所犧牲的無數生命致上哀悼,也願後來移居比利時的經理保羅和其一家人,可以如同了凡四訓內容所曰,「積善之人,必有餘慶」,過著穩定且樂業的日子,以此共勉。

盧安達飯店(Hotel Rwanda)電影觀後心得

盧安達飯店(Hotel Rwanda)電影觀後心得

    是什麼樣的仇恨,可以讓一個同國家的兩個種族之間,彼此燒殺殘屠,而產生令全世界都震撼的悲劇,而這是一個真實故事。故事發生於1994年,盧安達國內的胡圖族人(Hutu),為了消滅圖西族人(Tutsi),展開了為期百日的種族大屠殺(Genocide),不論男女老幼一律趕盡殺絕,然而,雖然此事件震驚了全世界,在當時卻沒有任何國家伸出援手,而其最後就是慘絕人寰的結果。
    片尾指出,這次種族屠殺事件竟然有將近100萬的人口被殺害,100萬啊!何其壯觀又「完整」的數字,曾經耳聞,當數十個人死亡的時候,他代表了數十個家庭的悲痛,但若是幾千或幾萬人的傷亡,他代表的卻是個「數字」了,我國的九二一大地震,猶稀記得帶走了數千同胞的生命,在那樣的死亡人數下。可說是我國的天災史上永難磨滅的一頁,而盧安達此次的內國種族大屠殺事件,更是國際人禍史中,令人難以承受和極盡悲痛的過去。
    片中,保羅對其親人的感情展現,也數度讓我鼻酸眼紅,那種對自己親人的愛,就讓我想到約一個月前的學校講演,這位具醫學背景的演講者提到,人生中感情的痛,莫過於對於自己愛人以及孩子的情感展現,尤其是「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情形,更是會讓父母在臨終前,都還會想到有個比他還早逝去的子嗣,父母對於孩子最難以割捨的親愛程度,由此可見一般。此情之外,片中白人記者心理折衝的表現,以及在離開前跟其上司表示,「我真是感到丟臉」,一語道盡他內心之煎熬,亦深切地也能同理地感受出,雖然這位戰地記者是懷著熱忱的心來到這邊,但仍然敵擋不住眼前的生存現實,而最後必須充滿著無力感地選擇離去。
    恐懼,在本片中四處蔓延著,有保羅一家人擔心著被殺害,圖西族人懼怕著遇到胡圖民兵,而飯店中的男女老幼們,則害怕他們遭到世人所遺忘,此情同景,讓我們很難不去聯想到,二戰時德國迫害猶太人的恐怖高壓,然而,後者迫害與被迫害的雙方尚屬不同國族或民族,前者卻可謂為「本是同根生」,而「相煎何太急啊」!亦然,身處臺灣的我們,對於過往的閩粵械鬥或是省籍情結,甚至現今存在的南北意識形態相異,是否也會感到一絲絲的可笑或是難過呢?環顧鄰近強盛的日、韓兩國,對於自身國家種族的強烈認同感及內部凝聚力,是否才是值得我們去學習、效法的,而非生於斯、長於斯,卻對所屬國家未有顯著貢獻與付出,成天內耗與惡鬥,將國家可以拿來更上或向外發展的能量與力道,都在這種無意義的浩劫洪流中,消失且殆盡了。
    圖西族與胡圖族的外貌特徵,有時候外人也難以區別,片中提到了記者詢問一對在吧檯的女孩,知道一位為圖西族而另一位為胡圖族時,面露驚訝地表示,「對我來說她們就好像是雙胞胎!」。而我也上網搜尋了一下有關兩者之間的明顯差異,但就如同電影所提,其實這就是當初比利時殖民統治者,為了其統御管理之便,刻意所製造出來的身分區別,實然就在兩邊互有通婚聯姻之下,胡圖、圖西兩族早就傻傻分不清楚了,甚而是殖民者刻意形塑的族裔對立,種族的區分其實是某種「社會地位」的分野(圖西代表較高貴,胡圖則較低下),而非最原始的種族之源起區隔,也因為如此,對於此次近乎欲滅意絕的種族大屠殺,更是讓人感覺不勝唏噓。
    其他國家能做什麼,又或者說,「聯合國」能做什麼,事實上,聯合國能做得而實際做得也很多,但就在屠殺開始之際,進去盧安達的UN維和部隊首先認定這屬於國家內戰,說出了「我們是來維護和平,而非製造和平」一語,表面上張揚著「不干預原則」的大纛,但隱含在內的卻是歐美各國的白人思想,充分地表示了渠等西方強權對於其國家利益以外區域的漠視,而唯有片中所提,對於各國執政權力有所撼動的選舉產生影響,方能影響「聯合國」的立場。固然,影片中國際部隊最後終於願意插手救援,然而災難已然造成,對於這場滅絕人寰的大屠殺裡逝去的百萬生命,隨後而來收拾戰場的我們,只能悄悄地為她們闔上那充滿血淚和恐懼的雙眼。
    人性的考驗在片中也無所不在,保羅近乎無私的大愛,和影片裡那位趁亂享樂住總統套房的員工,以及貪婪無厭的將軍,在在都形成了許多層次的對比,也更加形塑了保羅經理那種為飯店裡需要庇護的大眾,而展現出來的不凡氣度與高度,一個人有了職位以及各式的資源,卻能八面玲瓏甚至委曲求全地去完成幫助大眾的事,這是需要多麼樣寬闊的胸襟和慈愛的心腸,而或許我永遠都無法知道,但能體會和學習的是,老師一再地言者諄諄所教導我們的,當我們有能耐和力量可以去幫助成就他人的時候,我們應該適時地給予和付出,究其然,君子有成人之美,若能助予他人一臂之力,不也表示自己也很有能力嗎?
    最後,於此對於盧安達事件所犧牲的無數生命致上哀悼,也願後來移居比利時的經理保羅和其一家人,可以如同了凡四訓內容所曰,「積善之人,必有餘慶」,過著穩定且樂業的日子,以此共勉。

天使與魔鬼 -誰是魔鬼誰是天使?

       天使與魔鬼本片是小說改編而成,片是小說改編而成,在小說的位階裡,雖然尚未經過歷史的洗鍊而為所謂的「經典」,但也不失為當代的宗教小說之名著。再觀賞本片的過程中,觀眾的角色與電影本身呈現的一樣重要,除了虔敬地學習它的道理、它的論題、它的詞采外,會浸淫在一種與名著進行一種密切對話在的過程中,觀眾不斷地「激盪」出對自己所關懷的問題具有新意義的東西來。

  宗教於歷史中扮演的角色極其重要,除了心靈的慰藉外,在古代亦常是政權懸宕的風暴中心,其實在看完本片後,我深刻體會到,有時候信仰的取決究竟是在於真理的找尋發掘過程,或者其實是個人純粹心靈的寄託呢,是相當耐人尋味的。片中第二劇情主軸的大司庫,在經過整個教宗寶位爭奪時主教彼此間的猜忌,以及為了搶救整個梵諦岡而近乎捨身的過程中,似乎表現出慈愛為懷的宗教家典範,反之,那些高高在上的主教們,卻似乎顯得每個各懷鬼胎,最後某位主教甚至不惜褪去選舉監督人的外衣而參與教宗大位的選舉,在這裏我也瞭解到,原來我們可能認為接近是聖者或神人尊崇地位的羅馬教宗,原來他也是人所選舉而來的,深言之,既然是由不確定性如此高的「人」來推舉而出,那他真的值得成為我們一般所認知的教宗嘛?

  畢竟,亞里斯多德曾經說過,人是政治的動物,既然這整個過程是由人所建構而成的,那麼,與其相信或信仰帶有人性的「教宗」,那麼是不是從宗教書籍或宗教經典中去萃取教義,會來得直接而且客觀呢?本片中的宗教家們,也對於科學性的客觀知識有所批判,認為因為科技的發達,而導致了人性的墮落與腐敗,這部分我不甚苟同,我反而認為,因著科技的改良和先進,人類自中得益甚多,不僅是疾病的避免或是資訊的流通,在在都提升了生活的品質,也打破了許多宗教固有的枷鎖,部分成見也被反證或是再辯證,而這也說明了古哲聖賢的話語:「真理是越辯越明的」。

  許多偉大的理論,都是經過多次的討論批判,才能迄今仍歷久不衰。而未曾認真看待科學本質的我對於科學性哲學概念,在有了初步理解後,也發現自己週遭有許多人(科學家、理工科學習者、學生等)正在典範指引下重複著實驗與研究,以求透過此種方式來認識存在於我們周遭的科學與真理。更重要的是學到了勇於接受他人的批判和評判事物的勇氣,進而將其轉化成自我進步的動力,這對我未來在研究所的求知路上有著極大的助益,並且激勵著我去認真學習未知的有趣世界。

帶著希羅多德去旅行 - 我們都是生命的朝聖者


  History ,在希臘文的意思比較接近「追根究柢」或「研究考察」,而希羅多德﹤歷史﹥此書,則比較貼近上述意旨所呈現的概念,作者瑞薩德,是波蘭的一位通訊社記者,出於自身意願和工作時空的安排,他早期得以到一般大報社記者想都不會想去的地方作實地記錄和訪視,有非洲、印度、中國和西亞區域等地,這種半旅行半工作的遊記,他帶在身邊聊以解憂的精神食品,就是古希臘人希羅多德的名著-歷史。

  在異地旅遊及撰寫報導之際,他總是閱讀著﹤歷史﹥一書,對照著書中的場景,波希戰爭、大流士出征或是毛澤東的百花齊放,比對著現代(至少瑞薩德當代)的新穎及蛻變,總是興起一股歷史與我同在之感,然而對比當下的政治情勢,卻是有種歷史又再重演之嘆,政客權力鬥爭的爾虞我詐,經濟的起伏跌落,人性的貪婪嗔癡,無一不在他的故事(history)中早已呈現,所有的歷史,只是過去的當下,而未來,原來不過是另一個今天,2500年前的古希臘哲者希羅多德,藉由撰記著他那好奇心驅使的旅遊過往,留下了伏藏在各個充滿哲味的故事,娓娓地告訴了我們一些智者之言,過去發生的現在還是會發生,現在發生的將來一定會再發生。

  帶著希羅多德此書隨著異地而讀,卡普欽斯基彷彿就是擁有了希羅多德這位古智者當作伴侶,是伴侶嗎?與其說是伴侶,反而像是每當卡普欽斯基打開﹤歷史﹥的扉頁,希羅多德就從希臘中走了出來,向卡氏看了一眼,用帶點低沉穩重的嗓音說著,聽著,孩子,我今天要告訴妳的是這個故事...;隨著工作地點的不同,希羅多德就像是瑞薩德的忠實講者,闡述他的旅遊紀實與所聞歷史,也描繪了距離卡氏達兩千五百年前的那個故事,喔不,是他的故事(history)。

  小王子的作者聖修伯里曾說,我們所有人都是朝聖者,各在不同的道路上朝向同一個目的地艱辛地前進,對瑞薩德而言,記者的工作並未讓他感到乏味或苦悶,相反地將自己融入造訪地的生活異態,並切實地呼吸那裡的空氣,是多麼地真實不虛,也是多麼地寫露無偽,而卡氏也儼然成了一位當世的朝聖實踐者,只是在這條通往紀實與充滿著好奇心的目的地上,他不是一個人走著,他帶著希羅多德,去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