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17日 星期一

必要的革命


  為什麼我們要革命,當然是為了這個地球以及後代子子孫孫的永續發展,所以,我們必須要革命。就本書內容而言,本書提到的革命雖然並不流血、沒有武力武裝衝突,但他的困難度卻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本書強調,我們必須要終結過去並且展開嶄新旅程的開始,或許,等待我們選擇的未來,是可以避免陷入如此窘困處境的,否則進入工業泡沫化後的生活,在沒有新思維和新選擇的情況下,將只會走向毀滅一途。

  這是一本指引企業、政府組織、非政府組織,彼此再造和協力共生的聖經之著,他點出了未來一百年來,前述三者要如何生存的道路,是一部所有人必讀的管理新經典,也是一本思維人類未來與存在價值的時代巨著。「人類是萬物之靈」的世界觀,和「企業最大目的是獲利」的工業時代思維,讓人類一步一步的走上終結、毀滅之路。工業時代的商業模式,早已不可能再為企業創造高成長,事實上,附隨著也產生了各種難以收拾的副作用,包括氣候變遷、自然資過度耗損和社會貧富不均等。人類必須終結工業時代「攫取、製造和丟棄」的生產模式了,邁向新的商業行為,來進行一場關乎生死存亡的必要革命。

  彼得.聖吉,是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管理大師,在這本《必要的革命》裡,他指引了人類前進的時代方針,內容中讓我們看到了企業界,在面對迫在眉睫的環境危機和社會問題中,如何採取確保企業長期生存,並且兼顧眼前績效的永續經營之道,催生了欣欣向榮的永續世界。本書也提供了具體的行動策略和工具,協助企業、政府組織和非政府組織在改變本位組織的思維和行動方式,也列舉了在環保和獲利之間,成功地走出新的康莊大道的企業,更帶領了我們思索了人類在自然界的位置及真正的存在價值,任何人都能夠透過本書,來發覺和挖掘前所未見、令我們感到驚艷的解決方案,並且使用這些種種的解決方式、課題,來為創建世界貢獻自身的一點小小心力。

  未來,正在等待我們的新型態選擇,諸如氣候變遷、地理環境改變、人口數量增加、人口老化、資源耗損和貧富不均,然而,我們為什麼會陷入如此的困境呢,彼得.聖吉則為我們指出了,我們必須,也必當來進行一場關乎生死存亡關鍵的必要革命,我們在這樣新型態的組織中,應當持續的來進行自身的修練,這會是一趟持續終身學習的旅程,在這樣的被動情勢下,個人必須要學著自我超越;在變動的時局中,機關和組織要團隊來進行學習,學習著來為了組織貢獻,一方面也是為了自己修練,也是為了自己和組織來開展一趟終身的學習之旅。

  正如本書封面所言:「個人與組織如何共創永續社會」,以臺灣而例,隨著人口紅例的減少,年輕人越來越少,老年人的人口則越來越多,新生兒出生人數也大幅度地下滑,現在的年輕家庭因恐懼經濟負擔而不敢生小孩子,結果導致一種惡性循環,年輕人負擔越來越大,但消費的人口則越來越少,經濟發展不僅停滯,甚至倒退,臺灣現在面臨到稅收比不上支出,則開始從退休金、稅收等等開刀下手,希望拿回更多的收入,但面臨到的消費稅入不足,則是個隱憂,哦不,是個「明顯」的明憂,隨著老齡人口比例逐年逐漸地大幅上升,全民健康保險漏洞將會越來越大,國家要補的金錢缺口,也會呈現無可預期的巨大,三大基金,公務人員退撫基金、軍人撫恤基金及勞工人員退休保險基金,因著退休人員也會巨幅地增加,這些三大退撫基金也將會有超乎預期的支出,國家是否會破產,也許不會,會勉持住,但無可厚非的,我們身為公務人員亦應有相關的危機意識,銓敘部已經著手修法(民國10165日),將來公務人員退休金僅能領至在職薪資的八成,三、五年後,難保不會再修改上限,改至七、六成,甚至五成,甚或十幾、二十年後沒有所謂的月退金了,只有一筆退的退休金,而且金額只會越來越往下修,越來越少、條件越來越惡劣,對國家而言雖然這是必要之善,但對於擔任公職人員的我們,則是必要之惡。

  然而,這是臺灣所將面臨的世界末日,老年人口大量的增加,青壯年人口則大量的下降,新生兒更是折半再折半的持續往下,臺灣以後因應青壯年消費的產業將會逐漸沒落(如教育業、幼保業、托護業、尿布奶瓶等等),許多夕陽工業、產業也會逐漸淘汰、關廠,失業率以及失業人口亦會劇烈地上升,就我們父母那代來看,願意負擔所生的小孩子約介於2位至3位,然而,到了我們年輕這代來看(民國七十年次以後),大家所願意生的小朋友負擔,居然演變成0位至1位,這真是對於臺灣而言是個極度危險的徵兆,政府難道沒有正視到嗎,有的,但他們政策從現在角度而言,是極端失敗的,而且,在台灣經濟發展的戰後嬰兒期,享受過最好輝煌時光那時期的人們(3040年次以後),是人口數量最多也最龐大的,也就是,在過了若干年後他們也即將邁入老年人口的標準(65歲以上),他們所領取的退休金,本該是由670年次的青壯年人口來負擔,卻因為房價、物價等等通貨膨脹、所得分配不均、財團利益把持政治等因素,導致年輕一代的臺灣人,不敢過度消費,也產生了薪資停滯十多年甚至倒退走的可悲現象,種種可得看見的極端惡性循環,亦在在地證明了房地產根本不是經濟的領頭羊,而是讓百業蕭條的禍首元凶。中華民國,在未來時代即將面臨的,恐怕不只是日本泱泱大國所會面對的「失落的十年」,被國際社會所排擠、排斥的臺灣,會面對的嚴苛處境,將會是失落的二、三十年,我們已經被韓國(南韓)所遠遠超越,舉凡各項電子、科技產業,均被有堅毅民族性子的韓國人們所打趴,連他們的車尾燈都看不見了,韓國國內已經好久好久不再討論臺灣對她們的威脅競爭力了,這個國家甚至已經放話,要在西元2050年,全國的GDP要一舉超越日本,而老人化人類居住的臺灣呢,可能在某些城市(中南部)都陸陸續續會變成鬼城(雲林、嘉義、花蓮、臺東、屏東),都將會是老人群居住的無聲、無氣息之地,大家現在越來越不敢生小孩子,人口移民政策朝令夕改,完全毫無長遠之規畫可資依循,中華民國即將面對到的,除了國際社會限實的無情打壓以外,還會有內部因為政治、商業惡鬥而產生的「內憂」,在內憂外患的雙雙夾擊之下,未來臺灣顛坡之路是長路漫漫啊,在我們這代,一定、鐵定會看到中華民國的衰敗沒落,會看到泰國、印尼、越南和馬來西亞等等我們原本不看在眼裡的東南亞國家,他們會有像以前臺灣經濟起飛的大幅興盛和崛起,反觀我國,則可能會走向菲律賓的衰敗、頹喪之路,內部政治動盪、經濟蕭條、政治腐敗且人民生活水準低落和治安欠佳,越來越多的臺灣子弟兵們,將要到韓國、中國或是香港等國家,充當我們這代想都沒想過的「台勞」,未來的中華民國,會是令人失望、甚至絕望的超級M型化中華民國了。  

  我們該怎麼做,又如何去做呢,似乎現階段已經沒有一個可行的解決方法了,臺灣內部產業得以轉型的黃金十年已經過去(西元2000年至2010年),而我們就是在這十年間,被原本在亞洲金融風暴重創幾乎倒地,經濟衰敗嚴重到要向IMF(國際貨幣基金)借錢來紓困,甚至狀況慘烈到已經被我們說要滅國的南韓,在這十年被她一舉給超越了,因為她們愛國的民族性,舉國民眾不論有錢沒錢,都把家裡的金飾銀飾拿來捐獻給國家解危,團結一致、同船的合作之心讓她們撐了下來,時到今日,她們到現在仍然會以那段期間,開口向國際貨幣基金借錢紓困這個行為引以為恥,果真是一個知恥近乎勇擁有強韌民族性的國家阿,反觀我國,在SARS可說是國家危難期間,「可貴的」民族性在此之際展露無疑,臺北市民眾有錢的趕著移民、有能力的不出力也落跑躲了起來,在那段期間經過統計居然是臺灣移民潮最瘋狂的時刻,由此可見一般,臺灣人貪生怕死、好勇好鬥、貪取小利且一盤散沙不團結的民族性,在60幾年前日本殖民統治我們國家的時候,她們都說的對極了,時到今日我們依然還是學不會,時往未來以觀,我們中華民國則即將要自食惡果、自尋困獸之路了。

  這是中華民國的老年之路,走向衰敗的旅程,雖然令人難過與不捨,但卻是個現實到不能再自己的事實了,德國詩人里爾克曾經說過,「生」與「死」都是我們獲得的大禮,但多數人都只是打她們旁邊走過,不去打開這禮物。我想臺灣的衰敗與落沒,也可以說是一種「死」,而從前經濟發展的「興盛」,也可以說是一曲「生之歌」,這條國家人生的賽跑是固定的,只有單一條路徑,而這條路只能跑一趟,國家生命的每一階段都分配著恰如其分的特質。

  十年磨一劍,等待崛起和興盛的良時吉辰來到,這是韓國她們的寫照,她們做到了,用了十年的歲月與時光,漸進式地來逐漸地超越我國,令人措手不及阿,「漸」字一字實在了得,她讓人無法感受到,她使人過得沒有知覺,然而就在我們以為不知不覺的時候,發現到她的蹤影了,等到她被人發現之際,卻已經是站在曠野中的高岡上,噘著嘴低著頭在俯瞰我們了,我們是真的被韓國給擊敗了,她很厲害。本書老年之書,的確是一趟思我生命之旅,我認真地以為,一個國家的衰頹史,也是可以擁有一個問自己「我在哪裡」的深層性思考,我在哪裡、在何處,又該往何方去,就如同一個國家,她的定位與定性又是如何,我在國家裡的角色亦為何,扮演的又是如何,又該如何地去稱職扮演,一在一在的一「再」,都讓我深陷深處思考的無限迴圈當中,同樣地,思考至此,身為公僕亦稱為公職人員的我們,既然身為公務人員,理當對於「公共事務」有所付出以及貢獻,若以此方向做為我們的公職生涯之上位指南,我們又應當如何去做呢,或者說,又該怎麼去做呢,這是個問題。

     現在就開始吧,從我們自己本身和所服務的警察機關或單位,來推行、進行本書所提永續發展的課題,千萬要記得,永遠不要懷疑一小群人的力量,舉例而言,本書所提到美國建築業,他們成立的LEED推行的「綠色建築革命」,和我們天真地以為,是個財大氣粗公司的可口可樂飲料公司,其居然是非常願意地和非政府組織性質的世界自然基金會,聯手搶救自然水資源,此等力行永續發展的表率,實在是殊值得我們看齊與效法。事實上,任何性質的起步永遠是不嫌晚的,在可估風險和機會成本的權衡之下,我們當然可以朝向追求永續發展的經營原則,並且重新定性與定位自身的角色扮演,並且在熱忱的推波助瀾之下,來吸引眾人的參與和協力,並得而以藉此建立綠色變革的基本準則。

     讓我們來看見這樣生物環境系統的表象吧,也讓我們可以看到地球生態環境的共同負擔悲劇,那就是,地球的自然資源與日漸少,我們只有一條保護之道,那就是盡量節能與減碳,以符合新定的環境保護標準,然而如此一來,也讓我們看見了機會就在其中,這個機會就是以互利的方式來尋求共生,而這樣的生物環境系統,也塑造了我們現在所居住的「地球號太空船」,也就是將我們的地球比擬為一艘航行於寰宇的太空船,換言之,在地球上的每個生物,其實均是一體的,也都是同舟共濟且環環相扣的,這樣使得我們看見了我們的最佳選擇,那就是其實我們根本別無選擇,只有採取企業、非政府組織和政府組織的這三方對象,彼此跨界的合作模式,才會是我們的相較正確也是唯一的選擇。在整個系統中,即企業、政府組織和非政府組織,彼此合作的必要性得以讓整個系統可以共聚一堂,然而,要將三方的角色納入參與的各個環節裡,其實並不容易,有時候我們必須要看見其他人眼中的現實,也就是,我們也必需要站在他方的立場上來思考,這樣思付著,事實上也就是美國開國功臣也是國父的富蘭克林所言:「當你要說服一個人的時候,應當要訴諸利益,而不是道德訴求」,易言之,如果要一起來建立共同的願景畫,老實地說,那麼請先必須設立相同的實際利益的基礎,這樣有共同的利益基點,才會有同樣的目標前景可言。

     坦白而言,我們並不害怕解決生態,或者是環境上的問題,在以大自然為師的實踐基礎下,我們將得以擁有創造性的張力,且逐漸激發的能量,領導者或者是帶頭者,其實無庸也不必到無所不知或是無所不包,實際上,柿子可以先挑軟的來吃,我們只要先從唾手可得的果實來挑起,便可以能夠一步一腳印地,來開發所謂策略性的新機會,而這個新機會就是建立在三方合作的基礎之上,這就是行動組織的共同願景力量,也就是,讓一個機關或是單位活絡起來,靠的並不是嚴格管理而是資源共享、利益的雨露均霑式的分配,甚至是,如果可以的話,我們應當要為了未來的組織再造來重新設計組織,如此一來方能開創新局、再創高峰,得以邁向公司、多元企業和領導群們的未來,而我們人類的未來展望,則建立在與地球其他物種之間的關係上。最後,本書提到了,如果我們是希望,可以與這個美麗星球上其他的物種居民,建立一種永續發展的和諧共生關係的話,那麼所採許的「經營模式」或是「管理方法」,理應朝向永續規劃方向來走才是,而這當然,也會是我們個人與組織共創永續社會的一種-必要革命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