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似乎就是存於一種不確定性,即使有科學這項利器來幫助我們理解世界的實相,然而當我們愈加想要破解宇宙萬物生成的密碼,可能才會發現,原來我們就是他們,而他們就是我們。
一本就通宇宙史雖屬一本科普書,但就在最後一章「最後歸宿」,刻畫出科學的究盡也許可能是一種虛相,表述以科學理解萬物的物質世界中,其實我們仍生活在一種混沌狀態,也許很多質物依然屬於「測不準」的範疇內,尤有甚者,也許這一切的外在實(虛?)相,是本於我們意識所成,而有意識這樣的意念存在,才塑造了宇宙各物的「相」,或許,萬物的生成有其意義但卻沒有「意識」,但回過頭來說,不就是人們的意識造成了物質的意義,否則,沒有人類存在的宇宙,各式萬物依其「該運行」之軌道運行,又何來意義之表現呢。
時間與三度空間,構成我們所知的「四維世界」(可不是四維八德),XYZ座標加上時間軸,似乎形成一種獨一無二的存在,但愛因斯坦在臨終前表示,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差別,不過就是種頑強執著的假象,或許就是說,時間沒有所謂流逝與否的差別,光陰如箭或歲月如梭,其實是種表觀的存在假象,一瞬間可以代表著「永恆」,也可以是「全世界」,然而若掉入哲學性的思考的話,似乎讓我們身處的物質外在世界顯得毫無實益可言,但也許其實我們可以掌握的本來就不多,或者又說可以唯一確定的「確定性」真面目就是死亡而已。
「我心悸動影寂寥」,活著就是一口氣,感受我們自身的呼吸瞬間,也許宇宙充滿意義而毫無目的,然而那並不重要,因為,活著本身就具有意義,而也是目的,自然界順其自然地運行,而我們就只要繼續活著、生存著便以足夠,不需也無庸以過度的理智來看待一切,在混沌理論的蝴蝶翩翩飛舞之下,沒有什麼事情是絕對的,也沒有什麼事情不出「黑天鵝」之射程範圍,世間萬物有始有終,然而何謂「始」何又謂「終」呢?宇宙畢竟不是一個故事,也不是一個機器,他就是存乎在那裡,抑或,存乎在我們的「心」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