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4日 星期日

美德的經濟學讀後感


「美德的經濟學」讀後感
  這是一個道德崩壞的時代,卻也是美德發亮的絕好機會。此句為本書背面所言,彷彿複製著狄更斯著名雙城記的名句: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事實上每個年代都有其喜劇與悲劇,似乎都有其相對應可乎照的事物,資本主義對上共產主義、資方與勞方、富人與窮人等,每個時代都在上演著類似的戲碼,一切似乎出自於人性,所以每一幕都是同樣的角色與劇本,只是分別由著不同的人去扮演,隨著時代漸漸流逝,事更物迭。

  本書由美國著名的職場神學家諾瓦克撰寫(Michael Novak),其深受美國企業界、政經界所推崇,是前美國駐聯合國人權委員會大使、雷根總統的倚重的幕僚,亦為前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的好朋友。他擅長運籌帷幄,擁有高度的國際外交能力,舉凡神學、政治學、經濟學、當代文化領域多有涉獵。而本書﹤美德的經濟學﹥,是他累積多年投身國家大事的經驗,為商業提供深入淺出的真知灼見,娓娓道來經濟學裏最鮮為人知卻不可或缺的重要理念:美德,才是商業屹立不搖的磐石!

  而有別於傳統對於「道德」的刻版印象,諾瓦克以宏觀的眼光提出「商業三元德」,創造力是結合勇氣和毅力,用創發進取的精神實現企業盼望,組織團隊力,則是以誠信、慷慨、正義,打造工作團隊,發揮愛的力量,務實力,則是專注、靈活、眼光遠大,從基層一步步走出信心的願景。以上三元德,是諾瓦克著墨的企業或商業經營的三大支柱,看似極為理想化,但卻是他認為在現今時代企業能夠屹立不搖的根本原因所在。我們也可以看出,這三個元素,分別由各種美德累積而成,諾氏亦從經濟學的角度,重新詮釋、解讀我們習以為常的美德,他不僅是現在創業必備的「軟實力」也賦予了企業和個人無可取代的社會責任,也就是打造一個有信、有望、有愛的世界。

  事實上,本書的英文名稱為「Business as a Calling-Work and the Examined Life」,直譯之意為「將商業視為一種呼召,並且去實踐和檢驗此等人生」。坦言之,我更喜歡英文意思所表達的涵意,此等意思更與書中所傳達的意念更為符合,其實本書作者撰寫此書之舉,可謂希望我們以正面態度來瞭解所謂「資本主義」的真實,此等制度是建立來讓各行各業得以發揮其所常與創意,並使得人力、物資得以貨暢其流,發揮各自最大的價值所在,以便有所付出的人都能夠享受到此等資源流動成長的美麗果實,而在此時,從事商業的主事者們,可以將此等行業視之為個人志業,甚至為上天賦予的呼召,盡心、盡力、盡意的去完成這樣的使命,也就是以各式美德為主軸,走這條商業為呼召的康莊大道!

  直言之,本書所傳載的精神,似乎就是美國立國之建國精神,以商業為本,人權為輔,建立起一個豐足美滿的國度,而這似乎也在美國這富裕的國家才有可能產生類此類的思維和想法的人們,把商業視為上帝國度在地上的工作,並活出當代人的企業呼召,對於美國最為推崇資本主義的國家而言,此等觀點根本就是他們的立國之根本,並極為認同商業的運行和作工,作者也在字裡行間豪不保留地讚揚資本主義的內涵,並屢屢舉出欲走向共產主義的國家如中國、古巴等,均紛紛在形式共產下投向了資本主義的懷抱,依此可鑒該主義的務實與確切可行。

  然而,在過度的豐裕後,卻未必能夠得以感受到心中的滿足與幸福,原來過度追求汲汲營營,賺錢也是會賺到煩的,在此之餘,物極必反而生的反商懷疑論,則讓我們檢視自己是否就此過度一生,但是論及那些所謂領取高薪的企業CEO,作者卻為他們因「肥貓」之舉遭受批評而表相挺,認為除了原始股東是真的領取大量酬勞以外,其他所領取的薪酬尚稱合理,此等觀點我則不甚苟同,若如此而言華爾街那些坐領高薪卻對投資人權益和投資額大肆掠奪的肥象們,所作之舉則依然是為上帝的呼召,吾等認為,萬事尚需依固有的「必然」和「或然」去做發揮才行,然而若顯然有違平等、正義原則之際,則依然需做出相當的反抗或是嚴正否定,否則若僅僅是依循所謂「自然之理」抑或「企業呼召」,容易走向一般所稱「生存者偏向」,也就是我今天可以賺那麼多錢就是我應得的,是我自己努力所得的,我「本來」就理當領取這麼多的錢,你們賺的少是你們不夠努力或是不夠認真,我沒有任何的責任或是義務要去協助你,然而在此等思維作祟下,非常容易造成強者恆強、弱者更弱的情態,更形成一種「人吃人」的社會氛圍,我今天就是要比你強,所以才能過得比你好等等,再者,國家、社會甚或企業的資源大餅是由制度設計所成,而此等制度等均是人為所致,既然是人為所致又何來得以上帝呼召或自然之名美化其虛,既然是人為制度必然有其缺陷或應當隨時代脈動演進的更善或調整,並非過往之設計,要求現有的人得以永續套用在未來的挑戰和環境,個而我覺得任何制度應當都容許其下的人去質疑與挑戰,在破獲、重建的過程中,方能螺旋狀般地迂迴成長前進,而非堅守固執的成見而裹足不前,在現今變化萬千的國際競爭以及社會裡,唯一的不變就是「變」,吾等公職人員在從事公務服務之餘,亦應有此等潮流思維,方能順應世局變化而前進。

  作者亦提及何謂呼召,呼召是一個人覺得自己像是奉召前來進行的工作或事業,而在現今的經濟體中賺取金錢,只要合法,便是忠於呼召加上能力嫻熟的表現。然則,個人實踐呼召的責任,雖然是我們現在已經十分熟悉的概念,放在現實卻絕非理所當然之事,卻也正是資本主義文化的社會倫理裡面最重要的特點,說是立基的根應也無妨。於今若說原本就出自宗教概念的「呼召」一詞,英文所稱Calling,甚至德文的Beruf,依然未脫「神所賦予的職責」這樣的寓意,應該不會有錯。綜前書中所提馬克思所提論點,吾人可以得知,呼召此可謂每個人的安身立命之道,而要真切地去區別分辨真實之呼召,一般有兩大條件,一是實踐呼召的天賦,二則是端看我們個人是否依此,或循此樂於實踐呼召而樂在其中。而企業呼召此一事,或是說他做的事情,據書中所言,其中一部分就在於組成任務取向的社群,而這社群不在於滿足所有需求,而在於完成特定的事,易言之,集眾人之力,完成非眾人合作無以完成的事。也就是說,許多商業組織會面臨的事情處理,倘若該等組織不想往下沉,那就只有往前游了。而文中亦墨,在狂風驟雨的打擊下,或是萬里無雲的晴天,都是呼召必然的結果組成,很多人鍾情企業的呼召,就在於經營事業所需面對的挑戰,如此一來,許多人正是由於不干寂寞而選擇商業經營之路,這點倒是我們華人社會得以學習的榜樣。此外,經營建立需要一種信仰的「愛」,此處文內所指係為建立同聲相氣的社群感,這點倒是與我們警察機關所需要的那種兄弟情誼可謂不謀而合,然其中亦提及「千萬不要公然給同事難堪」,此部分在於警察組織內部,似乎因風氣因素比較未能如一般公務機關甚或其他私人企業等,但相較於十幾二十年前警察機關長官動輒摔公文或辱罵下屬,現在此等情況也堪慰藉了。以創意和勤奮親自賺取財富,是企業呼召的準則,在此之際,若為真實、懇切的呼召,我們做起來的人會樂在其中,然而有時候所謂的「樂在其中」,指的則是義無反顧咬牙做出痛苦的決定,此等安身立命欲濟弱脫貧的人生道路,或是自知、安身立命、發揮能力、追求(個人的)幸福等情,倒也不如所說般之容易呢。

  商業中的鮮為人知,或有人謂之貪婪、狡獪或惡鬥之事,然實際上作者想要陳述的是相較於其他一般性行業(如政府機構、運動界等),反而有所謂菁英式的宗教信仰居多,甚至每個月上教堂的次數比起其他職業還頻繁,作者想表示的是,大家以為從事工商業者必定冷血無情或現實無比,殊不知相較起其他行業,更是有堅貞的宗教信仰和精神,文裡如此推崇貿易,也認為貿易是不同民族之間的物質聯繫,象徵全體人類的團結,國際貿易也證實了在這個地球村的世界中,證明了人身各部分皆如唇齒相依,也如無縫之天衣,一條條絲縷密密織為一體。貿易真的就是人類大我一體最實在、最具體、最明確的象徵,四海一家之心表露無遺,甚至達到「吾人入目所見盡是福祉」,並且已成「無事不是恩典」之態狀,而雖然道德是個人、具體的行為,但是,卻逃不過通用法則和絕對「不可」的拘束,而此處所指之不可,就是美德上的不可,這也是我們一般人民信仰宗教的宗旨核心價值所在,那就是富足全體人類的心靈。

  呼召其實內含著嚴肅的道德實踐,事實而言,予取予求每每會是幸福快樂的天敵,也就是成就感的劊子手,怎麼說呢,因為當我們每件事情都「夢想成真」時,那麼夢想就不是那麼地值錢了,而所謂的努力與認真拚搏的鬥力,似乎顯得就不是那麼的珍貴與有價值,反之容易被棄之如敝屣般對待,而在美國,美國人講究的是機會公平,然而這樣的起點並非終點線的公平,其所代表的實義為,即使人人付出相等的努力,也不會相同,其實這樣的真相是,在台灣也一體適用的,富二代或是所謂的企業家第二代,其承繼先前披荊斬棘者所存留下來的各種資源,如金錢、知識、人脈和組織,或許只要簡單地付出小部分努力,極有鉅大的各種資源槓桿效力,反觀,現代或者說是這個世代的年輕台灣人,若身處白手起家的尷尬處境,可謂相當辛苦和靠機運,渠等要出頭天或是在職場上力拚那些總總X二代,實在不是一件容易之事,觀諸台灣現今各行各業之位置,均業被民國三、四十或五十年代出生者所盤據不放,各處系統早已被佔據,新進場者(如民國六、七十年代出生者),想要像早期父執輩能夠因進入什麼職位而翻身或光宗耀祖,恐已是痴人說夢話了,加上各種年金制度的變革(公、勞保),位居上位者更加不願退下,下位者只能佔於基層苦幹實幹,眼睜睜巴望著眾多大人們脫冠而去,但國家在許多即將面臨的衝擊下,如因少子化而導致國家稅收減少,以及老年人口增多的福利支出大增,均是未來執政者絕對會面臨到的重大挑戰,若未能效法美國現行所採行的「移民改革」政策,無論是放寬移民限制或是導引他國民眾流入,中華民國將會因人口紅利時代的結束,也鈍化了我國的經濟發展和各行各業創意的發揮與展現。

  台灣現行的諸多人口政策或是人力培養與招募的策略,實在是讓人摸不著頭緒,舉例而言,吳寶春這位世界級的麵包大師,在台灣欲求EMBA的學程進修,卻受限於我國各大學的招生規定,而被新加坡所捷足先登表明願意予以參加入學招考,實在是令人扼腕阿,我們中華民國根本就是在把人才給往外推,在現今國與國之間競爭激烈且微利下,誰能獲得重要的軟體,也就是人才,就能讓該國長治久安,我想新加坡的政府上位管理階層是再瞭解不過了,就連國際刑警組織(Interpol),其分佈的區域局(R.B.),其亞洲區域所欲設立的新興辦公處所也將在新加坡成立,由此可以見得星國對於各項國際組織的參與、合作以及國際人才的招募,是有多麼地積極與強勢,就連最近筆者看到我國一位獲得世界級3D獎項的影片導演,在台灣卻未見任何報紙予以相關報導,反觀舉辦地的中國大陸在該位導演獲獎後,即頻頻向其招手允諾投入資金來拍攝相關電影,甚至連名導演徐克導演也向其面談表示談論未來3D電影市場的狀況,此情此勢,實在不能不說我國的各項產業之弱化敏銳度,尤其政府提攜與策劃,真的是極顯不足與過慢,錯誤的政策比貪汙還可怕,中華民國正處於這樣的情況當中,我們已經大輸韓國十年有餘,倘若未來十年還是不能加把勁維持相當競爭力,而導致各行各業「楚材晉用」的憾事發生的話,那麼我們國家要追日超韓恐怕是一樁美夢,能夠保持現今地位而不被東協諸國(泰國、馬來西亞、印尼)給超越,已經可以偷笑了。

  中華民國是我的國家,吾人生於台灣長於斯,對於此等土地有濃烈的情感,然而或囿於所謂的「島國心態」,政治人物眼光狹隘者比比皆是,企業者壓榨內國人民勞力者舉目皆有,我們薪資水準已經停滯了十四年有餘,各項生活水準或許尚有提升,然而,當我們前往日本或先進民主國家之時,才發現他人的進步早已是突飛猛進,日本的街道被我們戲稱為乾淨、美麗到「好像假的」,美國的各項金融制度也讓其資本主義擁有適合生長的溫順土壤,韓國各項科技大廠早已功我城、掠吾地,傳統產業如鋼鐵、水泥也被鄰近泱泱大中國廠商給踢出排名外,我們中華民國或許比起十年前有所進步,然而卻極為不足,別人北韓已是火箭到外太空,我們的「火箭」卻是在美國NBA打球中,如果要維持競爭力,最好的方法就是持續向前而非裹足不進,然而,反觀現今台灣各行各業,似乎處於一種休生養息之階段,說一句實在的好像在睡覺一樣,然而筆者認為其並非中階層的公務人員之疏失,反之,我認為是制定政策與方向的上階層公務人員該檢討的地方,因為一艘大船如果撞船沉船了,並非舵手之責,實為船長之務,「錯誤的方向比效率慢更危險」,我們中華民國業已臨如此之態,據實而論,或許我們並不需要像本書美德的經濟學中效法美國此等大國的資本主義,小國寡民的瑞士式資本主義或是北歐諸國的小國式國家政策,均可以是我們可以去學習以及效法的對象,而非傻呼呼的為他人作嫁,把我們含辛茹苦所培育出的各項人才,踢往與我們競爭激烈的諸國(中國、新加坡),造成此消彼長的態勢,也讓我們台灣在關鍵的年代,因人才等軟體的流逝而向下沉淪了,但願我國運長久,萬年共存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